• <td id="pnqo8"><strike id="pnqo8"></strike></td>

    1. <acronym id="pnqo8"><strong id="pnqo8"></strong></acronym>

    2. 山東榮成:一朵信用“蒲公英”盛開萬千朵“文明花”

      2019-07-11 14:14:34   來源:文明榮成   作者:

      蒲公英的種子可以隨風傳播到很遠的地方,然后生根發芽,孕育出新的生命,傳遞著希望、傳播和分享的正能量,很好地詮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思想內涵。  

      如今在山東榮成,正有一枚扎根沃土的“蒲公英”,以信用為主線貫穿文明實踐的全過程,通過志愿服務的方式,形成內在的發展動力,精準打通城鄉服務活動的供需,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蒲公英”在這里落地生根,開出美麗的文明之花。 

        信用建設求務實,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

      7月4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學生信用體系建設表彰大會在市第十四中學舉行,這是該校首次為在校的100名學生頒發信用獎勵基金。區別于獎學金,信用獎勵基金的發放對象是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的在校生。

      “人無信不立,信用建設推廣到學校,讓學生有了向上向善的內在驅動力。”榮成十四中的王老師表示,信用建設表現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按時完成作業到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誠信意識和榮譽意識,讓他們深刻體會到無私付出的價值體現和社會肯定。

      這是榮成將信用建設應用于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個縮影。2012年,榮成市在全省率先啟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為國內首個將黨政機關、村居組織納入征信管理的縣市,入選“全國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依托信用建設和“志愿之城”建設的優沃土壤,榮成把信用當作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最有效抓手和貫穿主線,創新探索出“文明實踐+信用”的特色模式。

      “文明實踐+信用管理”新模式也在農村遍地開花,王連街道東島劉家村先行先試、大膽探索,設立了紅先鋒、好家園、美廚娘、鼓樂坊、巧工匠、劉大嫂、利民社和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小雷鋒等8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黨員干部帶頭、群眾積極參與,如今劉家村志愿服務風氣盛行,村民都積極投入到文明實踐的隊伍中來。

      為了使信用體系建設更貼近農村實際,榮成市制定誠信千分制考核的“農村版”。根據實際情況,榮成規定市級層面有規定的,原則上使用市級評價標準;市級層面沒有規定的,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制定村級評價標準。原則就是村村都有一個接地氣、能落地,管用好用的信用考核標準。

      有了完善的評價標準,還得有科學的評價程序,確保每一分都公開透明,讓老百姓服氣。東島劉家村建立信用議事會制度,細化11大類、35條考核細則,量化200多項信息采集事項,明確村民參加志愿服務、鄰里互助、移風易俗等文明實踐活動的獎勵分值,規定參加志愿服務時長4個小時個人信用獎1分,戶均信用分數達到1005分的方可享受“信用獎勵”,做到給村干部、群眾一把標尺,讓群眾知道怎么做,干部知道怎樣量。

      為切實提升參與感、獲得感、榮譽感,榮成市把群眾參與志愿服務納入信用管理,根據參與次數、時間等賦予個人一定的信用加分,把信用評價結果與評先選優、福利待遇、享受便民服務等掛鉤,讓守信者臉上有光,失信者抬不起頭。

      榮成還創新推出村級信用基金,村民達到一定的信用分值,可享受相應的信用基金獎勵以及“信用貸”“信用醫”“信用游”等86項守信激勵產品,22個鎮街設立鎮級基金283.8萬元,833個村居設立村級信用基金773.4萬元。目前,受益群眾達8.6萬人次。

      信用管理激發了榮成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開展,夯實了基層黨建,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推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榮成,過去村里不好管、管不了的大事小情,都用信用管了起來。信用管理調動起農村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落地生根。

        “三級隊伍”全覆蓋 暖心飯盒將心往一處聚,勁往一處使

      “張大爺有糖尿病,不能吃糖,這個綠豆湯得是原味兒的。”7月4日下午,人和鎮北齊山村的暖心食堂里,6名志愿者正忙著煮綠豆湯和切水果,他們要將這些精心準備的“暖心飯盒”送到村內80周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和弱勢群體的手中。

      暖心食堂內大大的“飲食菜譜”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全村70多位老人的身體情況、口味偏好、飲食注意事項等一一記錄在案,個性化定制的飲食讓村里的孤寡老年人體會到來自志愿者的溫暖。

      暖心食堂是人和鎮北齊山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主要是面向村內80周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和弱勢群體開放,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午餐,通過可口的飯菜,改善他們的生活??紤]到許多老人的腿腳不便,北齊山村買來了一輛暖心飯盒流動服務車,專門給老人們送飯上門。

      每次來劉大爺家送飯,他都非常感動,顫顫巍巍的雙手捧著暖心愛心飯盒,不停地說著謝謝。志愿者介紹說,“他家有個病重的老母親,一直需要人伺候,但自己也年歲高了,手腳不利索,有時候我們來送飯就會直接把飯喂給老母親。”

      “個性化、點單式的服務,能夠讓我們的志愿服務更精細,更貼心。”北齊山村黨支部書記陳建明說,村里的暖心飯盒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況完善菜譜,讓老人吃得更加營養、健康。

      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第一批試點市,榮成強化頂層設計,創新機制體制,建立了“實踐中心-實踐分中心-實踐所(站)”三級組織架構。

      為了確保“建一個,成一個”“接地氣,有活力”,榮成市、鎮街、村居三級書記親自抓,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與基層黨建相結合、與文明建設相結合、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大力推行“中心+基地”模式,突出文明實踐的陣地化、專業化、實用化。

      整合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榮成市重點打造了理論宣講、紅色教育、科技科普、文化服務、體育健身、青少年教育等6大類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展點對點、面對面的文明實踐服務。同時,還組建市、鎮、村三級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統籌建立文明實踐人才庫,志愿服務隊的成員主要來自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以及鄉土文化人才、農村黨員干部、志愿者、產業帶頭人等。

      一個個專業基地、一支支特色隊伍、一個個特色活動……目前,榮成市22個鎮街文明實踐分中心、140個市級文明實踐試點村已全部掛牌。35個各類基地將重點培植30支文明實踐專業志愿服務隊,而這些都是對新時代文明實踐內涵的升華提升和“全新表達”。

        云平臺點單學習 新時代“蒲公英”遍地開花

      如今,嶗山街道地寶圈村家家戶戶都貼上了自家人親手剪的窗花、福字。原來,年前很多村民想要學剪紙,村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知道后,馬上委托鎮上通過云平臺“下單”,“下單”情況自動生成短信通知了榮成市文化志愿服務隊席英愛老師。席老師“接單”后,在約定時間到村里講解剪紙相關知識,并手把手教村民剪窗花。

      通過“講、評、幫、樂、慶”等多種形式,榮成常態化開展政策理論、文化惠民、扶貧濟困等服務,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活動多了,不見得都對老百姓胃口。形式活了,不見得內容都有料。為了避免鎮街、村居文明實踐活動的低俗化、形式化及“大呼隆”,榮成整合全市文明實踐資源,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建立起“群眾吹哨、部門報到”的文明實踐工作機制。

      今年元旦,榮成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云平臺正式上線運行。經過調試運行,已經初步實現了組織活動網上審核、志愿服務網上對接、獎懲考核網上公開等功能。

      各文明實踐志愿團隊通過云平臺以“菜單”形式亮出服務項目,鎮街分中心根據群眾需求在平臺“下單”,“下單”情況自動生成短信通知團隊負責人。志愿團隊在約定時間深入鎮街、村(社區)以及各類文明實踐基地,開展理論宣講、法制宣傳、農業科技等服務。

      目前,榮成22個鎮街文明實踐分中心、30支市級文明實踐專業志愿服務隊先在云平臺上注冊,鎮街分中心、村居實踐所計劃發起的每項文明實踐活動,事先都要通過云平臺上報活動方案,經批準后方可組織活動,從而做到從源頭把準導向,確?;顒硬黄?。

      據統計,榮成已通過云平臺開展活動1000多場次,參與群眾12.8萬人次。“新時代·中國夢”“榮成講堂”“黨員傳幫帶”等3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重點志愿服務項目獲得群眾廣泛好評。

      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榮成帶來了可喜的變化,村民參與慈善捐助、環境整治等公益活動的熱情越來越高漲,服務時長變成了信用分、志愿者取代了保潔員、獻愛心成為了自覺行動……去年“慈心一日捐”,榮成889個村居都有捐款,平均每村捐3400元,“清潔家園”行動全部由婦女義務參與。

      色五月激情五月

    3. <td id="pnqo8"><strike id="pnqo8"></strike></td>

      1. <acronym id="pnqo8"><strong id="pnqo8"></strong></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