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pnqo8"><strike id="pnqo8"></strike></td>

    1. <acronym id="pnqo8"><strong id="pnqo8"></strong></acronym>

    2. 勇敢逆行&quot;疫&quot;無反顧 武漢凡人英雄用行動踐行志愿者精神

      2020-04-16 15:01:03   來源:中國文明網   作者:

        征集“在線問診”醫生,他們遠在千里之外應聲而起;緊急接收轉運捐贈物資,他們手磨起泡崩開血口不言苦累;方艙醫院需要掏糞,他們不怕臟臭;救治危重感染患者,他們病情剛好轉就去獻血;醫護人員頭發長了,他們就去義務理發……廣大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動,詮釋武漢抗疫之所以稱為“人民戰爭”!

        他們本是很平凡的一群人,走在街上不會有什么特別之處,迎面而來是一個個普通的面孔,擦身而去是一個個尋常的背景,但這樣的志愿者一上抗疫戰場,就成了勇士,成為英雄!

        宋忠橋:拄著拐杖為醫護造型的理發師

      宋忠橋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記者苗劍 攝

        55歲的宋忠橋,家居武漢蔡甸,身患小兒麻痹癥。從大年三十那天起,他就在各個省市援漢醫療隊駐地間奔走,自愿為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理發。至4月12日,他已為援漢醫護人員義務理發2000余人次。

        “我要讓他們漂漂亮亮地回家”

        4月12日,蔡甸區湖北中核國際酒店,北京援漢醫療隊入住地。上午9時,宋忠橋和他的徒弟早早地在這里做好了準備。

        一把平剪、一把牙剪、一把梳子,再加上一個口罩,是宋忠橋剪發的全套裝備。他在平時用的噴水壺里灌上酒精用來消毒,也經常更換新圍布。

        跟醫護人員剪發時,宋忠橋有時會問下疫情進展,還會問下在什么地方工作。

        “工作的地方,不能跟你說,怕你不敢跟我們剪頭發了。”原來,有醫護人員參與危重癥病人救治。雖然心里有些緊張,但宋忠橋說:“他們那么年輕都不怕,我還怕什么,這些支援我們武漢的醫護人員太偉大了,我要為他們服務。”

        一天站五六個小時,對于要依靠拐杖走路的宋忠橋來說未免吃力,但宋忠橋選擇咬牙堅持。

        宋忠橋說,各地援漢醫療隊陸續返程,北京醫療隊也即將撤離,“這些援漢醫護人員太偉大了,我要讓他們漂漂亮亮地回家。”

        “我這是盡一下地主之誼”

        踏入美發行業20余年,宋忠橋是5家理發店的老板。在疫情嚴峻時,宋忠橋和許多同行一樣閉店歇業了。

        在網上看到醫護人員為工作剪掉長發的新聞后,宋忠橋坐不住了,“我應該給他們剪頭發,盡地主之誼。”大年三十,他在網上留下相關信息和聯系方式,當天下午就接到了第一個電話。

        在為援漢醫護人員剪發時,宋忠橋也了解到很多在這個特殊時期發生的故事:有的人不在家鄉,沒法陪伴妻子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有的人不得不和孩子說,要來武漢“打怪獸”;還有的人疫情結束后準備相親,讓宋忠橋“剪得漂亮點”。

        2月24日,農歷二月初二,是宋忠橋最忙的一天。他和徒弟為遼寧、河南、北京三支援漢醫護人員義務理發161人次。中途,午餐都沒時間吃。

        當晚,宋忠橋收到遼寧隊援漢護士鹿紅靜的短信:“謝謝您幫我剪發,幫我實現了一個愿望。二月初二是我老公的生日,他是一名現役軍人。以往每年的今天,只要他在家,我都會陪他一起剪頭發,為他祈福。今年我在武漢,他在部隊,我們都在為抗擊疫情努力。”

        手記:可貴的盡己所能發一分光

        宋忠橋,依靠拐杖走路,但在志愿服務中他總是樂呵呵的,剪完,還會問一句,“滿不滿意?不滿意我就再修一下”,質樸善良。

        像宋忠橋一樣的志愿者,在武漢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每一個人都在盡己所能,默默地為一線醫護人員做好后勤保障。

        擔心一線醫護人員沒飯吃,盤龍城90后餐飲店老板娘邱貝文發動全家,驅車20公里為醫護人員送餐;擔心一線醫護人員沒地方住,武漢酒店業人士自發組織“武漢醫護酒店支援群”……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與一線醫護人員同行,一個個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在貢獻光和熱。

        張泉:轉運抗疫物資的“藍天勇士”

      張泉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記者劉斌 攝

        4月8日,武漢藍天救援隊隊長張泉發了條朋友圈,“組隊核酸檢查,算是對這段時間工作的一次總結”。13日,拿到檢測結果,全員健康,張泉無比欣慰,“疫情就是命令,藍天救援隊是民間組織,但危難之時大家都是勇士。隊員們從事各行各業,現在武漢復工復產,武漢本地的35名隊員都健康地回到自己的崗位上,我也放心了”。

        修繕簡陋倉庫成為海外捐贈物資指定接收點

        1月20日,剛參加完救援任務的張泉從外地回漢,得知疫情緊急,他決定要為抗疫做些什么,了解到國內外捐贈的大量物資匯集武漢,需要一座接收轉運物資的倉庫。

        1月24日張泉聯系了一家空置的倉庫。25日他到現場看到,這里是有7300多平方米空庫房和幾間工人住的簡陋房間。他帶隊和前來支援的周邊7支藍天救援隊開展修繕工作,一直忙到次日凌晨。沒睡到一個小時,他又接到任務,帶領隊員趕往武漢西轉運回一批從泰國發來的醫療物資。

        1月26日上午,藍天救援隊總隊通知張泉,倉庫被確定為中華慈善總會、湖北省慈善總會疫情防控捐贈物資聯合應急倉庫投入使用。接收、登記、分發、轉運、消殺……隨后的日子里,張泉和隊友們夜以繼日。

        藍天救援隊湖北品牌督導官皮建軍介紹,在倉庫投入使用初期,張泉等第一批最早來到倉庫的不到100人承擔著全部工作,是工作條件最艱難的階段。

        皮建軍說,當時因缺少倉儲物流器械,搬運全靠人力。張泉等隊員常常搬運物資到凌晨兩三點。起初,搬運組連勞保手套都沒有,只能徒手搬,張泉等許多隊員手上磨起了泡,崩開了血口。條件很艱苦“但是他們沒有人退縮,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3月25日,應急倉庫正式閉倉,這里共接收轉運抗疫物資4000多萬件。

        身背60斤裝備日均消殺30萬平方米

        隨著抗疫形勢向好,張泉和武漢藍天救援隊的隊員又投入到了另一項工作——對社區和公共場所進行消殺。

        “當時全國各地的隊伍到武漢來支援,形勢逐漸好轉,重點工作變成了市內消殺,我們是武漢本地隊伍,對武漢市比較了解,所以我們從2月底轉入消殺工作中,日均消殺30萬平方米。”張泉介紹。

        3月6日,他們在江岸區溫馨路集結,對百步亭社區、花橋社區等6處小區的消殺,光花橋社區某小區就有16萬平方米。

        張泉和隊員背負的消殺彌霧機非常重,藥水壺和消殺器加起來有60斤重,最怕大太陽天,穿上防護服不通風,每次下來都是一身汗。

        手記:他們是一群超級英雄

        在物流倉庫中忙著搬運貨物時的身姿,在小區消殺現場身背消毒裝備時的背影,張泉表現出的一切好像都與“英雄”這個詞有關。

        但張泉沒有什么超能力。在物流倉庫搬運物資的過程當中,因為早期缺少倉儲物流器械,搬運全靠人力。沒有勞保手套,大家只能徒手搬,張泉的手上留下了多道裂縫,手指間的新繭處透著紅。后來轉戰消殺,張泉與隊員們一天要跑兩三處服務,轉場穿戴裝備時,他與隊友們趁著空隙分發面包和礦泉水,倉促幾口便當作了午飯。

        就像一首《超級英雄》當中唱到的:心甘情愿接受這份光榮,做你身邊的螢火蟲……無所畏懼的去追夢,汗水書寫這份光榮。

        江衛星、江楓:康復隔離完就去獻血的父子倆

      江衛星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記者詹松 攝

      江楓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記者詹松 攝

        3月2日中午,家住后湖的江衛星和兒子江楓在康復出院后的14天隔離期一結束,就趕到武漢血液中心,各自捐獻了400毫升血漿。

        父子倆原本打算14天后再去捐獻一次康復期血漿的,不料被感冒打亂了計劃。“等到感冒好徹底了,才知道武漢采集血漿的工作已經結束了。”4月14日,江衛星說起這個小意外,言語間帶著些許小遺憾。

        “那一晚,我怕閉上眼再醒不過來”

        1月8日,51歲的江衛星突然發起燒。本以為是普通感冒。第二天,23歲的大兒子江楓也開始發燒。在醫生建議下,父子倆做了胸部CT,發現肺部有大塊白斑和磨玻璃影。意識到可能“中了招”,父子倆開始四處聯系病床。

        1月16日,兩人來到空軍457醫院,“我爸年齡大了,心臟也不太好。”江楓想讓父親先住院,可江衛星執意將病床留給高燒不退的兒子。在父親的堅持下,江楓住進了醫院。

        1月20日晚,呼吸困難的江楓突然全身燙得發脹,頭痛得像要爆炸一樣,弟弟趕緊叫來了值班醫生。醫生一來,就給他上了呼吸機。“那一晚,醫生給我下了病危通知。我一直盯著天花板,強撐著不敢睡,我怕自己閉上眼,就再也醒不過來了。”盡管過了快3個月,但那一晚的每一個細節,江楓都記得清清楚楚。

        “獻血漿是目前我唯一能做的有用的事”

        第二天,江楓體溫奇跡般的開始下降。1月22日,確診的江楓轉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繼續治療。其間,父親因呼吸困難被救護車送到醫院急救,母親和女友也相繼感染送進醫院。

        2月7日,江楓從金銀潭醫院出院了。讓他高興的是,父親一周后痊愈了,母親與女友也好轉出院。

        江楓在住院期間就下定決心要捐獻血漿,幫助需要幫助的患者。父子同心,江衛星也和兒子做出了相同的選擇,“我們倆都是黨員,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江楓暈血,為了捐獻血漿,他克服了內心的恐懼。“在部隊天天接受教育要為人民服務,其實往小了說,就是能幫就幫。”江楓說,關鍵時刻挺身而上,5年的部隊生活給予了自己的更多的責任和擔當。“我和我的家人都很幸運,我們的命是醫生救過來的,現在我好了,捐出一點血來幫醫生救人,不是應該的嗎?況且,疫情早一點結束,也能早一點回歸正常生活,我們也是在為自己努力。”

        江家父子說:“上一線去救人,我們不會,唯一能做的是用這種方式來回饋給予過我們溫暖和幫助的所有人。”

        手記:好一個“能幫一點就是一點”

        4月5日是武漢最后一天采集血漿的日子。從2月8日康復者血漿首度投入臨床救治起,全市6個血漿采集點共有597位康復者捐獻了恢復期血漿。在血漿捐獻者看來,這是一份帶有生命溫度的禮物,傳遞著愛、健康和希望。

        “我們經歷、戰勝了病毒,希望能幫助更多的患者脫離危險!”“我也算是在鬼門關走了一趟,現在就是想能幫一點就是一點。”“捐獻血漿可以幫助到更多患者,功德無量!”“醫護人員冒著被感染的風險,為我們沖在前線,我們要一起努力,讓疫情盡快結束”……捐漿者樸實無華的話語溫暖人心。

        正是有了這樣一群善良、勇敢的志愿者,正是因為他們在生命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才給重癥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謝勝:網上馳援武漢的“在線醫生領頭人”

      謝勝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連續幾天,各醫院門診量激增,為避免排隊患者交叉感染,25日武漢城市留言板緊急開通“在線問診”網絡平臺。2月3日,“在線問診”向全國征集線上醫生,雖然與武漢相距1200多公里,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謝勝仍注冊成為網上馳援武漢的“線上戰士”。

        “不要緊張,我會幫助你的”

        “去不了武漢抗疫一線戰場,在線上為患者答疑開藥方,也是盡我的一份職責。”2月6日,謝勝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征集“在線問診”醫生志愿者的信息,注冊當晚就為50位患者進行了答疑、診療服務。

        2月12日晚9時31分,剛忙完一天醫院事務的謝勝打開電腦,收到“在線問診”求助:“我叫李艷霞,是武漢江岸區一位肺炎輕癥患者,低熱、胃不舒服、拉肚子,急求診治!”

        “不要緊張,你可以詳細說說你的癥狀,我會幫助你的。”謝勝馬上安撫。

        通過網絡,看了李艷霞的病情資料、檢查報告、舌象照片,謝勝給李艷霞開了三服中藥方,回復一句話:“不要緊張,你的病情是輕癥,我給你調理一下。”

        隨后連續多日,謝勝一直跟蹤李艷霞的病情,及時對癥調整藥方。

        “吃了第一服藥,就不發冷了,肚子也不咕嚕咕嚕叫了。”

        “按你的指導,去醫院復查CT了,請你再看看。”

        “沒什么大礙了,但還得吃一段時間中藥調理下體質。”

        ……

        4月14日,李艷霞表示,“我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謝醫生與我素不相識,不僅做了我的醫生,還做了我的心理輔導員,我們全家人都非常感謝他。”

        像這樣細心詢問武漢患者癥狀,對癥開好藥方,跟蹤患者病情,解答群眾疑問,緩解患者焦慮,成為謝勝這段時間每天線上戰疫的一項重要使命。

        召集40名醫生加入“在線問診”

        隨著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增加,“在線問診”成為不少人就醫的重要途徑,問診人數劇增至8000多人。

        “武漢患者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分擔問診壓力。”2月7日,他緊急召集醫院中醫治未病中心及健康管理中心醫生開會商議,決定組織一支40名醫生的團隊加入“在線問診”,不同科室醫生分為兒童、家庭等多個小組,輪班值守,精準答疑。

        同一天,謝勝又組織團隊開網絡會議,將首日在線問診的經驗分享給團隊各醫生:首先要給患者心理上的安撫,告訴他們一定不要緊張,有不舒服的癥狀慢慢說;其次要仔細了解病情,對癥指導、開方。

        “他特別叮囑我們,要給每位患者留下聯系方式,一旦病情有變化,他們可以最快時間聯系上醫生,就好比一根生命的繩索,我們要將它交到患者手上。”團隊醫生劉倩說。

        醫院中醫治未病中心謝潔如是謝勝的女兒,也是“在線問診”醫生。她說,父親回到家就守著手機在線答疑,還時常在學術交流群里與專家討論新冠肺炎治療和開方思路。“團隊組建第一天,父親就要求,對每一個病人的詢問都不能有絲毫馬虎。診斷中遇到病情復雜的患者,拿不準的,要及時向醫院專家請教,我和父親也經常討論如何準確回答患者。”

        “我不是一個人,背后是我們整個團隊在作戰。多解答一個詢問,就能讓患者多一份心安。”謝勝說。截至4月14日,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線問診”服務了3000余名患者,是接診回復量最多的團隊。

        手記:醫生志愿者用情答疑“在線問診”

        謝勝和他的團隊,是眾多戰疫中“在線問診”醫生志愿者的代表。

        “多解答一個詢問,就能讓患者多一份心安。”謝勝這句話,也是2個多月來,與“在線問診”醫生交流中,聽到最多的心愿。

        為快速解答患者疏解情緒,分擔武漢醫院就診壓力,“在線問診”向全國征集醫生志愿者,至今已有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澳門、臺灣地區210余個城市的1352位醫生志愿者加入,共為4.4萬余患者提供了接診咨詢服務。

        “在線問診”同樣是抗疫戰場。這些在線醫生,很多時候是剛忙完當班的科室工作,就投入到回復在線咨詢。

        “地下兄弟班”:自愿到方艙醫院掏糞的“80后”

      黃新(左)和胡飛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4月14日,經營一家汽修店的黃新(化名)在店里忙活。很難想到,一個多月前,黃新參加一支10多人的“特種部隊”:在江漢方艙醫院下面,他們穿戴的防護設備比醫護人員還要多,負責每日清理、消毒方艙內患者的排泄物。這支“掏糞隊”里就有黃新等“80后”志愿者。

        “這里氣味太濃烈,我們都當過兵,不想當逃兵”

        “伙計,我這里需要人幫忙,你有沒有時間?”2月4日,黃新接到江漢區城管局公廁管理中心職工方智的電話。

        “我們從小玩到大,我知道他要我去做什么。”黃新答應了,又叫上了兩個好朋友胡飛(化名)和小尹。3人有的經營汽修店,有的做生意,疫情防控期間都閑了下來。

        第一天,黃新和另外兩個朋友來到武漢國際會展中心,這里正在緊張施工,將改建成江漢方艙醫院。連黃新都沒想到,接下來的一個多月,他們每天都給這個方艙醫院“掏糞”。

        “來到干活的現場,我們都懵了。”黃新說,武展的化糞池建在地下室,進入后要穿過一條狹長的走道,大約走了20米才到化糞池。地下室地面瓷磚上似乎長了蘚,一踩一滑。泵房設備壞了,走道的燈也壞了,大家打著手機一點點前行,那味道太難受了,呆了一會就覺得辣眼睛。

        “我開始以為就是像普通公廁那樣,在地面上抽糞水,沒想到是這樣。”黃新說,進到地下室就有想走的念頭,“這里氣味太濃烈,但我們都當過兵,不想當逃兵,有任務先上,遇到問題等做了再說。”

        他們很快熟悉了抽糞車的操作,最麻煩的是穿防護設備。胡飛說,除了穿醫用防護服,手套要戴兩層,里面是醫用手套,外面是很厚實的長筒手套,腳上是長筒雨鞋,褲腳也被扎得緊緊的。頭上除了N95口罩、護目鏡、頭套外,還要戴一個頭燈,“一天下來,腦袋就像被念了緊箍咒一樣疼”。

        2月5日晚,江漢方艙醫院開始收治病人,他們也進入了實戰狀態。方智帶著他們下到地下室,先將抽糞車上近30米長的管道拖到化糞池,這個管子是牛皮做的,又粗又重,他們幾個人各抱一段,燈光昏暗,地面又滑,大家一點一點拖,越往里走那味道越嗆人,總算把它拖進了化糞池。

        “會不會感染?我們干脆不想,大家互相鼓勵就扛下來了”

        他們仨正式組建的“地下兄弟班”,每天上午7時多從酒店出發,一天有早中晚3個班次,除開吃午飯和晚餐時間,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與臟、臭、累相比,恐懼是他們最大的挑戰。“剛開始,我們也怕,手機里看到這個病毒會從糞口傳播,而我們天天要接觸這么多病人的糞便。”胡飛說,會不會感染?越想就會越怕,我們干脆不想,大家互相鼓勵就扛下來了。

        為實現“應收盡收”,江漢方艙醫院1500余張床位很快就住滿了患者。

        黃新他們的壓力也每日劇增。從第一天只用抽一兩車,逐漸增加到七八車,最高峰時一天要跑十五六車。特別是方艙醫院早晚用水高峰的時候,化糞池隔不了一個小時就滿了,就得馬不停蹄跑,他們經常忙到晚上11時以后才有空吃飯。

        方智說,江漢方艙醫院運行的前10天是這支隊伍最忙的時候,黃新等人負責的西邊兩個池子難度最大,因為那個地方只進得去小型抽糞車,所以得不停地抽、運、排。“沒辦法,一天要安排9個人攻西邊的池子,6時到12時,12時到18時,18時到次日0時,0時后再派應急組待命”。

        “我們年輕,扛得住,我們不沖難道要年紀大的人上。”胡飛說。

        手記:當過兵的人敢上不服輸

        黃新和他的伙伴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伢,武漢城市個性里就有“不服周”的基因。剛開始,他們因為“講胃口”幫朋友的忙,來了后他們也害怕,但“當過兵不服輸”的勁頭上來了。幾個年輕人相互照應,談笑間居然把“幫忙”當“工作”堅持了下來。并肩作戰的城管職工無不稱贊他們:“事來了他們就上”“能吃苦”。黃新和他的伙伴們越做越覺得“我們蠻驕傲”。

      色五月激情五月

    3. <td id="pnqo8"><strike id="pnqo8"></strike></td>

      1. <acronym id="pnqo8"><strong id="pnqo8"></strong></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