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傳播要能言善言
言之有理提升理論傳播引領力
馬克思有句名言:“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理論傳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把透徹的理論講透徹。
不論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還是闡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都要秉持科學、理性的態度,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出發,全面準確把握其中的核心要義,既要講深,更要講準。習近平總書記言傳身教,總是以話理的徹底性給人以心靈的啟迪和思想的力量。他用“擼起袖子加油干”激勵昂揚精神狀態,讓人民群眾聽得清清楚楚;用“益智補腦”來比喻學習;用“缺鈣”“軟骨病”來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門”“彈簧門”來形容阻礙民間投資的體制障礙;用不能“開小灶”“吃偏飯”來喻指樹典型不能揠苗助長;用“墻頭草”“推拉門”來描述干部隊伍中的好人主義;等等。這些話語,話理精要、思想辯證,一言一語都經得起檢視與推敲,以理論的徹底性產生了巨大的威力。
傳播馬克思主義,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做“布道者”的工作,“布道”首先要“悟道”。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研究,在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掌握精神實質和思想精髓的基礎上,著力講深講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講深講透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只有把“道”貫穿于理論之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從學理上深刻揭示、透徹闡釋,將基本原理變成深刻道理,才能達到引人入“道”、啟人悟“道”的最佳效果。
言之有情提升理論傳播影響力
理論傳播想要直通群眾的內心,就得先從傳播者的內心出發。發乎于心、動之以情,方能情真意切。如果無“心”無“情”,就難以產生情感的漣漪、烙下思想的印記、激發前行的動力。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理論傳播者腳下沾有多少泥土,胸中懷有多少真情,廣大受眾就有多少共鳴。于傳播者而言,做到言之有情需要從兩個維度來升華:一個是民族情感,這種情懷,既源于對新的歷史方位的強烈感知,又源于對民族復興的殷切向往;既源于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深切感受,又源于對新發展理念的深刻理解;既源于對總體方略的高度認同,又源于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安排的滿滿信心;既源于維護國家安全的鮮明立場,又源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情懷;既源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鼓作氣,又源于建設強大政黨的堅定信念。另一個是人民立場,堅持群眾路線,俯下身子沉到一線,從基層群眾的角度看問題,不是照本宣科、自說自話,而是充分考慮群眾感受、聽老百姓說話,避免講者講得轟轟烈烈、聽者感覺與己無關。沉潛到基層了解群眾、體驗疾苦冷暖,樹立“換位思考”的自覺意識,感知群眾所思所想,把道理講到大眾的心坎上。只有將心比心,才能換取真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的良策。只有真真正正站穩立場講道理,才能切實觸動人們的思想和靈魂,讓人“解渴”,催人奮進。
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怎么說話”不僅僅是一個理論邏輯問題,更是一個周到細膩的情商檢驗問題。黨的理論本來就是有溫度的,是有血有肉、充滿關懷的,不是冰冷僵硬、空洞乏味的。高高在上的說教,只會讓理論遠離群眾。追求有深度、有情懷、有意思的表達,說理又陳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讓聽眾聽得懂、愿意聽、喜歡聽,才是打通理論宣傳“最后一公里”的訣竅。
言之有物提升理論傳播滲透力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學風,也是理論傳播的根本原則,是所有一切理論宣傳形式載體的生命力之所在。只有堅持聯系實際,言之切切,言之有物,理論才能落地生根,也才有實際意義。
內容永遠是根本?,F實生活和現實的人,才是理論傳播最豐富的礦藏、最鮮活的素材。黨的理論和各項政策必須與實際問題相聯系,才能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長期以來,理論傳播的一個“痛點”就是內容與現實脫節,導致“聽者不愛、說者無奈”。問題是理論傳播的“魂”,人們常常把一些理論文章形容為空洞的、虛無的、沒有意義的一堆文字,提不起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理論文章講的是“正確的廢話”“無用的真理”,沒有針對問題,沒有“魂”。遠離問題的理論必然為人們所遠離。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的理論,給人以啟迪和引導,幫助人們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認識,自然為人們所喜歡。鄧小平指出:“不能設想,離開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計革命斗爭的實際發展,能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理論家。”理論傳播者必須不斷增強了解大局的意識,提高認識大局的能力,方能用有思想、有筋骨、有溫度的高品質內容觀照現實、回應關切。
實踐之樹常青。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應接不暇,理論傳播要時時刻刻強化問題意識,圍繞治國理政的戰略問題、廣大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國內外發生的熱點問題,找準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回答,讓人們通過這樣的理論茅塞頓開,讓理論從中展現其應有的魅力和力量。
言之有趣提升理論傳播吸引力
理論之美,既表現在內容的理性之美、真理之美,也表現在表達的感性之美。
理論傳播,如果只是當“二傳手”搬運“原材料”并不難,難就難在加工和轉化。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艾思奇是黨的優秀理論家和杰出理論工作者,指出他倡導的思想與時代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哲學與人民相結合的精神,要繼續發揚光大。人是追求思想的,也是喜歡生動的。把枯燥的理論講生動,就要有立體思維,善于在橫向上塑造畫面感,能夠在縱向上彰顯時代感。所謂畫面感,就是變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我們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善于借助畫面感宣傳闡釋理論,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把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比喻為“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后來,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把調查研究比作“十月懷胎”,解決問題比作“一朝分娩”。陳云的“鳥籠經濟”理論,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黑貓白貓”理論,都給人以清晰的形象性、畫面感。所謂時代感,就是緊扣時代脈搏,聚焦新時代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新氣象,宣傳新發展、新成就,宣講新理論、新經驗,宣揚新思路、新辦法,結合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拓展理論傳播新渠道新平臺,推進主渠道和新陣地的深度融合,推動思想優勢疊加傳播優勢,實現有效傳播、深度抵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覆蓋最大數量和最豐富層次的受眾。
“勇立潮頭唱大風”。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理論傳播者自當珍惜這樣的時代,有情懷有擔當,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知重負重,能言善言,讓理論掌握群眾,讓群眾掌握理論,讓真理之光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迸發出磅礴力量。(楊正權 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